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,各類國際競賽似乎成了衡量學生能力和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尺。當學生們懷揣著對頂尖大學的憧憬時,參與國際競賽似乎成了一條不可回避的路徑。
看到有帖子說今年競賽生錄取情況中:女生搞競賽,進入MIT這種頂尖理工大學概率是男生的1倍!

其實早在上半年,就有一家民間組織(FairAdmissions@MIT)正醞釀訴訟,控告MIT在本科招生中“重女輕男”,有意偏向女性申請人。
其發(fā)言人指出:“二十多年來的本科招生中,MIT女性錄取率始終是男性的兩倍。盡管歷年女性申請人數(shù)僅為男性一半,但每屆新生都人為地實現(xiàn)了男女人數(shù)均等。”
從數(shù)據上來看,這則指控并非空穴來風,下圖為MIT本科錄取數(shù)據 :
根據上圖美國教育統(tǒng)計中心(NCES)信息,2022年約有2.1萬名男性、1.2萬名女性申請MIT,有661名男性、676名女性被錄取。男性錄取率約3.1%,女性錄取率約 5.6%,后者是前者的1.8倍。
錄取率的性別差異并非獨見于MIT一校,而是美國高校圈的普遍現(xiàn)象。《華盛頓郵報》的一項分析表明,四所以STEM見長的院校——麻省理工學院、加州理工學院、卡內基梅隆大學和哈維穆德學院,校園中的男性占比顯著高于女性。
也正是在這些“陽盛陰衰”的大學,女性的錄取率大幅高于男性。
比如,加州理工學院數(shù)據和MIT類似,且更夸張一些。
男申請者11352,女申請者5275,錄取了211位男生,237位女生,女生錄取率4.5%,男生錄取率1.8%,差距有2.5倍之多。
除以上類似情況還有很多,篇幅有限 感興趣家長可以添加老師微信咨詢:xnew0123
WeChat:xnew0123
對于“重女輕男”的指控,校方予以否認。MIT招生主任StuSchmill在采訪中解釋稱:“這些數(shù)據并不能說明女性申請者更容易被MIT錄取,只有在男女申請人數(shù)大體相當(而錄取率仍有明顯偏向)的情況下,才能這么說。”
女性申請群體的“自我選擇(self-selecting)”傾向更為明顯,往往只會在自身條件過硬的情況下提交材料,因此雖然女性申請者人數(shù)較少,申請質量卻非常高,這就是為什么MIT新生的性別比例非常均衡。“所有學生都是以同樣嚴格的學術標準和素質要求考核錄取的,女生的表現(xiàn)并不比男生差。”

所以申請時的性別優(yōu)勢并不是性別歧視,而是在申請者實力相當且背景同等的前提下,存在優(yōu)先錄取某一性別的情況。
其次,女生突出表現(xiàn)邏輯思維和理工實力,男生展現(xiàn)自身的細心敏銳和社會情懷,都是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一種表現(xiàn),很容易讓招生官“眼前一亮”。
除此之外,根據往年經驗,男生在文學、教育、護理、藝術等領域的錄取率會更高;女生則是在理工科、科學類專業(yè)等方向優(yōu)勢更明顯。
為了有效地規(guī)劃參加競賽,尤其是像AMC這樣的熱門競賽,可以遵循以下步驟:
1)評估學生年級和準備時間: 根據學生的年級,選擇合適的競賽級別進行準備。例如,AMC 8適合4-8年級的學生,而AMC 10和AMC 12則適合10年級及以上的學生。
2)制定備考策略: 基礎知識:確保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學科基礎知識,這是應對競賽的前提。 真題練習:通過大量練習歷年真題來熟悉競賽題型和答題策略。 模擬考試:定期進行模擬考試,以檢驗學習效果和準備程度。
3)競賽目標設定: 根據學生的準備情況和能力,設定具體的國際競賽目標,如全球排名或特定分數(shù)。
4)跨學科競賽規(guī)劃: 考慮跨學科的競賽,如數(shù)學、物理、化學和計算機科學等,以全面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(chuàng)新思維。
5)持續(xù)支持和反饋: 提供持續(xù)的學習支持和定期的反饋,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和解決備考中遇到的問題。
通過這些步驟,學生可以系統(tǒng)地準備競賽,提高競賽表現(xiàn),同時培養(yǎng)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(chuàng)新思維。家長可盡早尋找可靠的機構幫助孩子進行規(guī)劃,犀牛國際竭誠為您服務!
犀牛國際課程為滿足學生學習不同基礎和需求來開設AMC國際競賽課程。
犀牛教育耐心服務每一位學生:對每一位學生,提供答疑群,及時反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情況,認真負責,對待每一個學生。
 
線下校區(qū):上海、北京、廣州、深圳、蘇州、杭州、南京、武漢、合肥、青島、無錫、成都、鄭州、香港、寧波、重慶等多個城市開設校區(qū),致力于為準留學生家庭提供全方位升學服務。

|